坚持关口前移,构建源头化污染管控体系。
变末端治理为源头管控,探索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工业生产减排,大力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实施工业技改提级行动,通过推动低效产能企业退出、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等方式,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钢铁配套产业园北片区入选省级整体清洁生产审核试点,方鼎科技、至信科技入选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试点(企业试点)。
海水养殖减污,探索运用现代渔业园区连片治理、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池塘沉淀净化及生物处理、养殖尾水集中处理等多种模式,实现养殖尾水精准高效处置。目前,全区已创建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7家、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场4家。涛雒镇“生态养殖+滤网过滤+沟渠净化”三层净化尾水整治模式被省生态环境厅发文推广,禹海红旗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入选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东港区创建为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水产品)、全国渔业平安示范县。
生活垃圾减量,坚持城乡统筹、因地制宜,在城区,实现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全覆盖基础上,积极推广生活垃圾“智能积分卡”,提高垃圾分类知晓率、支持率、参与率;在农村,选取涛雒镇、南湖镇等14个村居开展试点,实行定时定点分类收集、村居网格化管理,创新开展生活污水治理、农业生活废弃物综合利用,打造自循环式“无废村庄”。相关做法入选全国、全省典型案例,被中央媒体特别报道。
突出系统统筹,构建一体化修复治理体系。
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打造“城市+农村+海洋”全方位生态修复治理格局。
探索“碳汇”模式,治理城市裸土。针对城市更新过程中拆迁废墟、渣土堆场、市政污泥处置等问题,探索运用“碳汇”模式开展治理,引入“超高温好氧发酵”技术,将有机固废降解生成营养土,经过配比改善裸土肥力、种植精选花卉,让城市“疮疤”蝶变“花海绿廊”,全区47万平方米的“撂荒地”年可实现固碳1650吨,越来越多群众实现了“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美好愿景。
试点示范引领,净化水库水源。以日照水库入选国家级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为契机,投资23.9亿元实施日照水库流域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EOD)项目,推动乡村水土保持治理、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和资源、产业开发项目深度融合,实现生态与产业“双向互促”。日照水库获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提名,创建为省级生态保育示范区,水质达标率始终保持100%。
实施修复项目,守护美丽海湾。深入实施以海岸带整治为核心的“五大”碧海行动,开展海湾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亲海品质提升等重点工程,其中,海龙湾生态修复整治工程,是全国首例港口工业岸线退港还海、修复整治生态岸线项目,总投资6.1亿元,恢复生态岸线1882米,新增沙滩面积46万平方米,周围海域水质提升到国家海水水质二类标准,形成了绵延10公里的优质金沙滩岸线。
建立长效机制,构建常态化监管保护体系 。
构建协调联动机制,先后成立区生态环境委员会、大气污染防治专班等工作机构,建立联席会议、联合执法、信息共享等工作机制,抽调生态、海洋、城市执法等多个部门业务骨干实施集中办公,打破部门壁垒、凝聚工作合力,实现高效有序集成监管。
构建智慧监管机制。依托省、市监管数据库,搭建智慧环境执法监管平台,执法人员通过手机端即可查阅企业历史监管记录,发现问题线上交办、线下整改、一键督办、持续追踪,打造智慧监管闭环。重点突出危险废物管理,开发“一入一出”二维码功能,企业扫码填报相关事项,政府部门扫码实时获取企业危险废物产生量、转移量、库存量、处置量等信息,提高执法监管效率。
构建奖补考核机制。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按照“谁超标、谁赔付,谁提标、谁受益”“一河一策”原则,在全市率先建立区级流域横纵双向生态补偿机制,出台《东港区重点河流断面生态补偿暂行办法》,进一步压实各镇街道行政区域水环境质量管理职责,实现资金造血循环。
近年来,东港区先后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省级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专项评价先进县、省生态文明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