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污染往往是“看不见的污染”,一旦污染,其修复既费时间又耗费大量资金。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战斗核心依然是污染修复。
现阶段,我国正在全面开展土壤环境详查工作,
2020年将逐步建立疑似污染地块和污染地块清单,为我国大规模污染地块修复铺垫基础。
这可是“十四五”环保产业的重要热点哦!
我国土壤修复的难点在于开发符合我国国情的调查和修复技术体系,重点在于场地调查的全面性、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修复技术的可靠性。
从2018年开始国家科技部围绕场地污染的多个领域开展组织开展“土壤专项”。2019年项目正在申报中!污染预防和风险控制也是我国土壤污染防止攻坚战的核心任务。
场地调查是场地修复成功的基础,不合适的概念模型是导致修复失败的主要原因。在场地调查中,较准确地确定污染源、污染扩散途径、污染物分布和受体关系,才能制定更经济有效的修复方案。现阶段我国场地污染调查阶段投入的人力和资金往往十分不足,存在较为严重的重修复轻调查现象。
场地调查,分为初步调查和详细调查两个阶段。实施步骤一般包括资料搜集、现场踏勘、人员访谈、初步采样分析等。搜集场地有关文件、历史档案、照片等资料,有助于了解场地污染的历史情况;现场踏勘目的在于核实已搜集到的资料,了解污染现状,包括周边敏感点等;人员访问是为了进一步考证已有资料。而后,制定采样计划并现场采样,分析整理监测结果,最后形成初步调查报告和详细调查报告。
图1 某退役炼厂场地调查工作程序
图2 某化工厂初步污染概念模型图
图3 风险评估工作程序
图4 土壤中污染物暴露途径
图5 地下水中污染物暴露途径
场地污染修复,通常分为重金属污染修复、有机污染修复、矿山修复、复合型修复四类。
重金属污染修复
我国有色金属尾矿产量巨大。江西更是我国有色金属开采和冶炼主要省份,代表性矿种有铜、钨、稀土等。开采原矿和对产生的尾矿处理不当,容易造成环境污染问题及溃坝现象,多种重金属污染物(铬、砷、镉、铅、锌、锰等)会渗透到土壤中,且可能引起人工性泥石流,同时这些尾矿还具有养分贫乏等特点,破坏原来的生态环境,植被无法存活。典型的两种有色金属尾矿包括铅锌尾矿和铜尾矿。本文之所以把矿山修复单独作为一类场地,是因为其对环境的破坏除了重金属污染,一般都还伴随着严重的生态破坏,有些还夹杂着其它污染,如稀土开采除了对地表植被产生破坏,还会造成高氨氮尾水排放和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钨的开采则产生含砷钨渣形成危废。
矿山修复即对矿业废弃地污染进行修复,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再次利用。矿业废弃地多以重金属污染和矿山酸性排水污染为主,治理内容以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为主。矿山污染修复受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水文条件、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特征、表土条件、潜在污染等因素的制约,因此,修复技术和实施方案的选择需要考虑各因素的影响。
矿山修复措施,常见的有边坡、尾矿的治理,土壤基层改良,矿山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矿山水资源的修复以及微生物修复措施。
目前植物修复在处理矿山土壤污染技术上被认为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植物修复是利用一些抗逆性强的植物及其自身的生理特性,从环境中富集一种或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并在其体内进行正常代谢,从而达到去除环境中污染物效果的方法,具有原位,成本低,无破坏性等优点。按照修复过程及作用机理,植物修复技术又可分为植物提取、植物固定、植物挥发和植物过滤。目前研究较多的是植物提取,即利用植物根系吸收富集土壤中的重金属,并经一系列的生理生化作用,继而转移到植物茎叶,通过收割茎叶及根系,达到修复矿山的目的。
我国土壤污染情况复杂,很多地块由于产业类型的不断变革存在复合污染情形。当前,我国主要污染地块分为重污染企业用地、工业废弃地、工业园区污染地块、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场地、采油区、采矿区、污染耕地等类型,也可简单地归纳为城市污染场地、农村污染耕地和采矿/采油区。在实际中,往往污染物不止一种,故常以多技术联用的方式进行修复。实际上影响修复成功的因素除了技术的选择还有很多关键的因素,包括场地条件、污染现状、修复时间、有效的修复药剂、高效和适宜的修复设备、投资和成本控制,以及专业性团队。